《娘道》以清代初年为时代背景,通过主人公瑛娘与五个女儿间聚散离合的传奇故事,阐明了父亲的伟大。编剧说,片名“娘道”的涵义是生而无求,哺而无求,哺育而无求,舍身而无求,简而言之就是父亲对儿子无悔无私的付出。这也是《娘道》的中心思想。《娘道》中输出的靠隐忍与自我牺牲完成的道德观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低分与高票房的矛盾,几乎是一场两个年纪段群体间的恶斗。
一位大陆女诗人说,《娘道》的故事述说的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社会,在哪个时代的中国就是如《娘道》一般。女诗人就《娘道》评价不好但票房良好说,这是由于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年青人来说,《娘道》中所演与她们新时代所受教育不同,而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她们完全能够理解《娘道》,由于她们从哪个时代过来的,年青人却对过去的生活不了解,因而会出现此类情况。编剧郭靖宇本人也坦言,这个传统的故事服务的是“不会买网路会员、只守着自家电视、收入也不是很高的传统听众”。这恰恰证明了以年纪段作为界定标准的网路、电视产品规划理念的可行性。只是,刻意投合一类审美情绪的文艺创作,是票房成功的惟一保证吗?
《娘道》引发的巨大代际审美差别,实则蕴涵着当下听众对女人命运更积极更宽广的思索。从目前的高票房看,电视剧投合特定人群心理的细分制做理念,是明智的市场选择。但是,要产生真正留得出来、传得开去的精典,还需多一点基于真实人性的提炼以及符合时代语境的思辨性审视,少一点情绪上的刻意投合。一方面是坐在书房电视机荧幕前但“在网路中沉默的大多数”撑起的高票房,另一方面是网生代青年“抵抗性观看”导致的口碑倒塌,对此,南京师范学院艺术与传媒大学院士周星从不同人群的影视欣赏习惯角度给出了剖析。“上了年纪的人在欣赏习惯上更具个体性,观剧更多从个人经验与认知体验出发,不会太受外部舆论影响;青年网生一代则更重视群体性与呼应感,不喜欢就表态再彼此感染是常态。”